科研人焦虑之最!发论文难、工资低、学术中年危机、延毕...如何破局?
2022年就要走到尽头了,这一年小艾和大家一起见证了学术圈发生的各类事件,也看到了科研人们大大小小的烦恼。比如......
博士毕业,毕业后考公还是教职,继续科研还是投身其他公司?
年度大事国自然放榜,有人欢喜有人愁,还有人开始愁明年的申请怎么写?
独立工作后,科研难,发论文更难;还要烦恼各种职称评定,家庭和工作的平衡......
对此,小艾就整理了“科研人2022年度烦恼”。同时,这些应该还是独属于科研人的“中年危机”。
延毕:35岁还没毕业
互联网行业有种说法,叫“互联网公司没有 35 岁以上的中年人”。35岁是职场分水岭,事业有成的都当上了管理层,失败的则很有可能开始送外卖、卖保险、开网约车。
但比35岁失业更扎心的,是——“35岁了,我还没毕业”。
坊间有句话:“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,没有正常毕业的博士。”正常情况下,读完博士应该在29岁左右,但事实是,我国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在33.17岁左右,博士生的延毕率高达39.68%。
毕业了,教职一位难求,出路在哪里?
今年前有36岁女博士经历过博士后退站危机后找教职,却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;后有某双非高校院长声称拒绝接收深圳大学博士后的简历。
教职一位难求,为何大家还热衷找教职都不需要多做解释了,“宇宙的尽头是编制”,相信这一句话大家都能明白。如果不死磕教职,博士毕业还有什么出路呢?
一般博士的就业除了高校任教(俗称青椒),大致分为国企,外企,政府,博后,科研院所,学术编辑等等。下面这个表就整理了各类去处的优劣势。
出路那么多,到底该怎么选呢?曾有过来人总结了博士毕业后的一些可参考要素:
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+参加项目水平=工作基础
博士期间的独立能力+领悟能力+对本领域的了解=创新能力
工作基础+创新能力+一些运气=国家基金
国家基金=课题组的经费+你的职业发展
总的来说,如何选择一条博士毕业的出路,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再仔细斟酌。只要自己想清楚了,做好权衡,便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,为了自己的人生,都值得!
拿到教职了!穷,却让青椒成为“青焦”
最近,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谈国内经济问题时,顺带说了下国内博士生待遇问题。他说的很形象:我国有 40 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,他们每月收入仅 3000 多元。
其实待遇不高的不仅博士生,高校青椒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如果以每个月1万块(税后)作为标准,个人估计相当多的青椒达不到(大多数一二本院校),其中很多省份刚毕业的青椒估计也就能拿个3000-5000块,比如经常因为待遇低上热搜的某几个省。
但其实今年下半年来,已有多所高校发布并实行了绩效工资改革方案。如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、北京物资学院、忻州师范学院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、郑州轻工业大学、中国矿业大学等。
在其他媒体平台,也看到有青椒爆出自己涨工资的喜讯:
坐标济南的@是XXXX呀:从6k+涨到9k+
坐标北京的@匿名用户:到手从5k+涨到7k整(相信大家了解帝都的物价水平...)
如何保证青年教师能“无后顾之忧”地进行教学与科研,也逐渐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。在2021年初,教育部等六部门便印发指导意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,意见提出了高校教师发展支持系列举措。
比如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;提高青年教师待遇;不将论文数、专利数、项目数、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、奖励直接挂钩等。
各种年龄限制:科研人的“中年危机”30岁就开始了
前文提到教职一位难求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——年龄。
近年来,我国博士后申请有了新的规定,年龄必须在35周岁以下,部分院校要求更严,年龄必须在32周岁以下。
而那些选择直接应聘高校教职的博士,同样面临着年龄限制,目前本科二本以上高校讲师普遍只招35岁以下的博士、博后,甚至有些学校引进副教授,都要求不超过35岁。
就算侥幸拿到教职,科研人也依然不得放松,必须马不停蹄地准备基金项目、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申请,以便在高校站稳脚跟。
35岁是申请一些科研资助项目和人才计划的关键节点,特别是作为高校“青椒”科研“第一桶金”的青年科学基金,不仅决定了年轻人的科研生涯能否顺利“开张”,还与其他项目申请、职称评定密切相关,影响重大。
以青年科学基金为例,科研资助项目申请难度逐年增加,但年龄限制却始终没有放松,男性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,女性年龄不得超过40周岁。
在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评审中,约有8.2万个“本子”落选,每一个落选的本子背后,都是一个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博士失落的学术生涯。
论文内卷:本科生都开始发SCI论文了
前段时间,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018 级本科生王华撰写的综述文章在国际知名期刊《Journal of Hematology & Oncology》(中科院 JCR 一区,IF:23.168)上在线发表。根据校方回应,该论文是目前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 2018 级本科生以独立一作发表 SCI 论文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一篇。
(图片来源:微博)
这种级别的SCI,是连绝大多数硕博士生都望尘莫及的高度,但更卷的是,现在的本科生不仅在论文质量上屡破新高,在论文数量上也是惊人:
兰州大学本科生31篇论文,SCI论文9篇。
华东师大本科生发表论文17篇,SCI一作6篇。
浙师大女生本科期间一年连发8篇SCI。
这真的是要卷疯了......
除了上述这些,小艾还想增加一个,小艾认为是科研人年度焦虑之最——新冠,因为大家阳不阳都会焦虑!
充实自我,提高竞争力
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工作,博士在读期间都应该珍惜时光,充实自我,不断提高就业的竞争力。
如果有志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,在校期间需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与实验能力,发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;
如果希望进入政府部门工作,需要认真准备相关考试,同时确保自己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;
如果希望进入企业工作,在校期间可有意识地积累“产-学-研”合作资源,在不影响毕业的前提下尽量多参加实习实践,考取职业资格证书。
“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”,做好职业规划
博士毕业时一般年龄偏大,试错成本较高,因此需要在读期间积极探索职业生涯,做好职业规划。
可以通过实习、与目标行业在职员工交流等方式,了解行业的基本情况、发展途径、薪资待遇,思考是否适合自己。应当树立“没有最好的工作,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”的观念,努力实现自己与工作岗位的匹配。尽量避免陷入低质量的焦虑,也不要轻易盲从,找准职业目标,坚定职业选择,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。
不要死磕一条路,灵活变通
博士们应该正视,相较于本科和硕士和博士而言,博士就业确实面临着岗位少、难度大等问题,因此博士们也要学会变通,在课程修读、撰写发表论文、实习、毕业、就业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心态,避免长时间地陷入不良情绪。
不知道对于大家来说,属于自己的“年度焦虑之最”是什么呢?
无论是什么,都希望2022年的焦虑和烦恼能最终留在2022,在2023年有一个全新的开始!
往期推荐011年3篇顶刊!北大学者当选Nature十大人物!有人却6年没发1篇Paper......
02今日最惨!科研人变“小阳人”,导师还在催论文?
03上热搜!男生帮女友改论文把女友改哭了,网友却说是学术不端?
监制:caicai
编辑:神仙鱼
校对:Pudding
版权声明:文章来源青塔人才、科研岛、学术论文指南等,由艾思科蓝整理撰写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分享只为学术交流,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点个在看你最好看